“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和民生改善’四大特征。预计2011年全年GDP增长9.3%左右,CPI上涨5.4%左右。”12月28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称,世界经济放缓、楼市调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三碰头”,将是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稳增长”将取代“控通胀”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任务。
据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分析,2012年,宏观经济增速下降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金融市场和金融环境的不断成熟,都将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面临诸多机遇。然而,受经济增长减速、房价下行、政府融资平台进入集中偿还期等不利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将面临种种考验。
考验之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
2011年,在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影响下,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并由上半年的“量跌价稳”向最近几个月的“量价齐跌”转变。中行课题组预计,2012年房价仍将持续缓慢回落,全年销售量跌幅约在15%左右,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振荡趋势。
数据显示,从成交量看,今年1至10月,全国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7.9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从销售额看,1至10月,全国完成商品房销售额43826亿元,同比增长18.50%。从销售价格看,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与上月相比下降的城市有34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10月份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7个,即使在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也均未超过0.2%,这表明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已占据绝大多数,房价下跌趋势正在向更多城市蔓延。
研究人士分析,受经济减速、信贷偏紧和政策调控延续等因素影响,2012年房地产行业将步入调整期,由此给经济增长、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需要密切关注。
由于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房价下跌将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如果房地产投资下滑,将通过投资和消费两个渠道产生叠加效应,对GDP增长产生影响。”研究人士称,在原有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房价下跌和市场调整将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下滑,这不仅使所有企业的偿债能力都面临考验,还使开发商面临较大的资金短缺压力,从而带来较大的违约风险。
而房价下跌和还款利率升息,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也将产生影响。特别是房价下跌还将通过“抵押物顺周期效应”影响其它商业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质量——由于这类贷款都是以土地及其上的物业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因而房价下跌必然导致这些土地及物业抵押品的价值发生损失,造成房地产、土地及融资平台贷款和其它商业贷款形成很强的正相关效应,从而加剧银行资产质量下滑风险。
考验之二:地方债务偿还迎来高峰期
根据今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而国债与GDP之比仅为17%。在10.7万亿元地方债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2.62%、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占21.80%,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占15.58%。
“实际债务规模或更大,集中还款期已经到来。”中行课题组专家在上述报告中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统计内的地方债务总额中,有51.15%共计5.4万亿元债务来自2008年及以前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项目,余者均为上一轮2008年至2009年刺激政策的产物,其中2009年新增地方债占61.92%。这批债券多为三年期,集中在2011年至2012年进入还款高峰期,总计还款额达到4.46万亿元,而今年全年的新增贷款目标约为7.5万亿元。
而由于经济调控影响显著,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倍受质疑。中行报告称,在10.7万亿元地方债余额中,已支出9.6万亿元,占比89.69%,多用于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整理、科教文卫以及保障房、农林水利建设等项目建设,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较低,偿债能力先天不足。与此同时,银行贷款不足导致在建项目后续建设资金和还贷资金还无着落的局面已经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使许多地方政府只能举新债偿旧债,2016年及以后到期债务占比30%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据此,有研究人士指出,因现有地方债务多为银行持有,由此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为推动地方政府债走向市场化,财政部于今年10月公布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首批地方自行发债的中标利率普遍低于同期国债发行利率。不过,“229亿元的地方债务发行总额相对于目前地方债务规模来说只是杯水车薪,2012年一旦发行规模扩大,则目前的低成本融资局面将难以维持。”中行课题组专家判断,现有地方政府债务或将面临重组并呼唤财税制度改革。
考验之三: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
经过2010年以来的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011年1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降至12.7%,加之欧美深陷经济衰退边缘、出口订单萎缩,前景黯淡的出口产业成为民间融资滋生的温床。
与此同时,信贷规模缩小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促使民间融资的资金需求大大增加。而通货膨胀高企使得银行存款利率不再具有竞争力,股市与房地产不振迫使游资寻找新的出路,出口萎缩、投资意愿不振则导致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游离出来……这些因素汇总起来,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间融资的资金供给。
在民间融资抢占资金、银行存款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银行大量推出相对高息的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制度下的过渡选择。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接近2010年全年水平,而发行规模已超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债券类、票据类、信托类等多方面,理财收益率多为同期储蓄收益率的1至2倍,曾经有浮动收益产品的收益率高达20%以上,几乎达到民间借贷利率允许的上限标准。
自发的利率市场化转型之举因存在失控风险而被监管层所关注。今年7月初,银监会叫停“六类理财产品”,8月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扩展,10月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清理“资产池”。即便如此,最新数据显示,仍有78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8%以上,收益率为5%~8%的也占20%左右;而近期类固定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左右。
中行报告预计,2012年民间融资规范化与市场化的整顿改革将加速进行,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也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理财市场、民间金融市场、债券市场等的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商业银行面临业务转型等多重压力。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银行同业间的竞争,促使银行不得不抬高存款利率以吸收更多存款,同时压低贷款利率来争夺优质客户,导致利差明显收窄。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水平波动幅度将显著加大且走势较难预测,这将使商业银行控制融资成本难度加大、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大幅增加。此外,利率市场化对中期依赖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来说,短期内新业务拓展带来的利润增长难以弥补传统业务模式萎缩造成的收入下降,银行将面临转型风险。